2008-09-02

後四十回,到底要不要讀?


薛寶釵之所以會被看成「壞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高鶚用台灣霹靂火的編劇方式,把貍貓換太子的情節搬進大觀園,讓林黛玉慘死,讓賈寶玉變成白痴。

在紅樓夢的手抄本,也就是附有「脂硯齋評語」的版本中,所有的評論家都是以欣賞的角度來看待薛寶釵和襲人之類的人物。而且,「脂本」都缺少了後40回。

自從高鶚的版本一出,紅樓夢又再次變成暢銷書(第一次暢銷是在抄本時期,但暢銷的程度跟刻本比起來,自然是小巫見大巫),影響力也非常深遠廣大。「程本」(=刻本)之所以能夠暢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配備有後40回,它讓整部紅樓夢變得完整,滿足了觀眾希望看見結局的心理。

無論讀者知不知道後40回是續作、也無論後40回寫得好不好,它都已經無法挽回地影響了前80回的面貌。王熙鳳的掉包計看似奇異驚悚,其實就像免洗餐具一樣毫無質感可言,通俗而無聊。薛、林在前80回中本來是具有「雙生」的象徵意義,掉包計或許可以有機會表現這種相生相剋的悖論,但顯然高鶚徹底失敗了。在掉包計中,無論是鳳姐的平庸、賈母的冷漠、寶玉的痴呆、寶釵的半推半就、黛玉的患得患失以至於焚詩絕食控訴等等,都只有肥皂劇的水準,也就是只有故事,沒有意涵。

像座小山一樣大的石頭,經過和尚作法,變成可以讓嬰兒含在口中的通靈寶玉,這個情節本身也可以變得很庸俗,但曹雪芹以「賈寶玉」三個字和後續的神瑛侍者神話,讓石頭的情節變得很滋潤,充滿豐富的象徵。

三角戀情是千年不變的肥皂劇元素,但林、薛二人絕不是黑白分明的仇敵,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惺惺相惜的高雅女子。

40回「交代」了紅樓夢的結局,但我們對三位主角在前80回中的觀感,卻會被結局影響,會覺得黛玉可憐、(因此)寶釵可恨,會覺得寶玉不知為何而戰。

其實,後40回真的非常難寫。尤其,如果作者還陷在樹倒猢猻散的哀傷中,那每寫一字,都是不堪承受的血淚之重。人可以用理性來說明緣起性空、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的道理,但知識上的說服≠情緒上的消解≠心靈上的超越。

40回要寫得好,必須先回答關於「生命的意義」之類的問題。〈好了歌及注〉與其說是一種回答,不如說是一種因為幻滅而產生的悲傷和憤怒的情緒表達。「情緒表達」≠「回答」。所謂回答,或許可以說是:「如果人生只是一場空,那我該怎麼辦?」是關於「意義」和「作為」的選擇。有時候,我們的選擇會讓筆沉重到無法寫下任何一個字。更不要說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連選擇的能力都沒有,只能任憑命運之風擺弄。

完整的紅樓夢,要有大致上完整的人生觀作為基礎,才能帶著讀者看清小說人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爲什麼那些事會發生。作家固然不等於思想家或心靈導師,但是要完成像紅樓夢這樣的作品,則作家不免也要是思想家。

所以,後40回,到底要不要讀呢?──當然要讀,因為它是非常重要的資料。但是,一邊讀,一邊也要問自己:「我真的覺得它和前80回不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到底是哪裡不一樣?」這在閱讀上,會是非常有意思的經驗。

命中注定我愛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