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0

紅樓第五關:不要選邊戰

(是否二哥可以不死?)

讀紅樓夢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無論從哪個角度切進去看,都能看出一片風景、一番道理。

例如,如果從「薛寶釵是個心機險惡、虛偽狡猾的小人」的角度來閱讀紅樓夢,那麼所有關於寶釵的描寫,其實都可以證成這個預設,而其他人物的情節意義,也會跟著這個預設走,例如第45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就會被解釋為「純潔的黛玉被奸詐的寶釵欺騙了感情」。

但是,如果從「薛寶釵是個溫柔敦厚、光明磊落的真君子」的角度來閱讀紅樓夢,那麼所有關於寶釵的描寫,也都可以證成這個預設,這樣一來,「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就應該被解釋為「兩個舉世無雙的美才女盡釋前嫌、坦誠相待」。

說到這裡,會產生另外兩個必須注意的思考點:

第一個點是,不是所有的小說人物都有辦法套進不同的預設,例如,趙姨娘就只能是「心懷不軌、心胸狹窄」的人物,而缺乏溫暖或人性的層面;又或者像薛蟠就是「不學無術、呆傻妄為、癡愚懦弱」,他不是「邪惡」,而是「缺乏靈性」。

所以,有些人物可以、也只能用單一標準來解讀,但有些人物很複雜,如果只用單一標準來檢視,未免太浪費藝術家的心血結晶。從這個角度來看,「薛寶釵」真的是一項了不起的藝術作品,她不是那種能夠讓人一眼看穿、固定視角的人物,而是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隨時反映讀者的眼光心境。(不過這也並不是說,把寶釵看成好人的人就是好人,把寶釵看成壞人的人就是壞人……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第二個點是,「小說人物是怎樣的人,不是應該看完全書才能夠歸納出來嗎?怎麼可以帶著預設的有色眼鏡來解讀人物呢?」關於這個點,要分兩階段回答:

階段一:的確,我們應該要看完整本書,蒐集到所有的證據,才能判斷小說人物是怎樣的人。

階段二:但是,「證據」和「判斷」的關係不是像自動販賣機一樣,你投進一個證據,就掉出一個判斷。例如,「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這句寶釵的詩是一個證據,但這個證據的意義必須經過「預設前提」的軌道,才掉得出來,如果預設前提是「寶釵是小人」,那結論當然就是「這不要臉的女人妄想坐上寶二奶奶的位子」;如果預設前提是「寶釵是君子」,那結論就會變成「寶釵的個性樂觀、積極,希望能爲走下坡的大環境做些正面的改變」。

在通常的情況下,小說作者(不只紅樓夢)都會明白寫出他自己的預設前提。但有時候,這個預設是隱藏的,甚至根本沒有預設,這時讀者就要動一動腦筋。薛寶釵,就是一個幾近無預設的人物。

所以,所謂的「擁釵」或「貶釵」,只是兩個不同的視角在打仗,但荒謬的是,既然是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無論切得再怎麼用力,都是碰不到對方的。因此「擁釵」與「貶釵」的戰爭,只是在虛擬的戰場上,對著空氣發射砲彈。

真正的戰爭應該是:

【對貶釵派宣戰】:如果薛寶釵跟每個人都相處得很好叫做巴結、收買人心,那秦可卿也是嗎?林黛玉也會對送東西來的婆子說出:「如今天又涼,夜又長,越發該會個夜局,痛賭兩場了。……難為你。誤了你發財,冒雨送來。」這樣的社交語言,她也會擺笑臉應付臨時路過來探望她的趙姨娘,所以黛玉的個性也有虛偽的一面嗎?

如果說薛寶釵並不那麼愛賈寶玉,她更愛的是寶二奶奶的位子,而林黛玉剛好相反,由此判定薛林高下,那麼也會有一些問題:

(1)我們怎麼知道薛寶釵到底比較愛寶玉還是名分?搞不好她愛得一樣多……而且就算在今天,許多人不也都這樣嗎?誰說心靈和物質,只能選一個去愛?

(2)追求富貴=虛偽、邪惡、沒靈性?

(3)如果沒有薛寶釵,林黛玉就能和賈寶玉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別忘了還有薛寶琴、史湘雲……,黛玉的身體能不能撐到她的愛情開花結果,也是個大問題。

【對擁釵派宣戰】:薛寶釵可以在踐踏人權與個性的社會規範和階級制度中活得怡然自得,這真的可以視為道德成就嗎?

真正的交鋒,必須要沿著對方的思路和觀念,也就是我方要主動去理解對方的情況,才能切中要害,獲得新的創見,而不是各說各話、相互叫囂。所以在這裡,「戰爭」一詞只是比喻,我真正的意思是:溝通、切磋、交鋒、交流──在這之中,不會有傷害;但在戰爭中,只有傷害。

我們可以有所偏愛,卻不必攻擊;可以有所趨向,卻不必極端。我們可以擁有多元價值,最後做出一個判斷;可以擁有多重目標,最後做出一個選擇。

沒有留言: